汽车新品上市后如何评估营销效果?妙招大公开

2024-12-12


  整体沟通活动认知度:该车型整体沟通活动认知度为 23%,低于数据库均值,且与同期上市的某车型相比也存在差距。其中,7 成消费者仅通过一种媒介接触到广告,多种媒介渠道的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。

  “汽车营销之战,效果如何评估?”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,新车型的上市营销活动至关重要。如何准确评估其效果,成为汽车厂商关注的焦点。本文将深入剖析一款车型上市后的营销活动,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,揭示其成效与挑战,为汽车营销领域提供宝贵的参考。

  视频广告画面震撼,平面广告设计精美,Flash 广告和广播广告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产品特点。

  优化投放策略与资源分配:采用 “水滴式” 投放策略,保持品牌关键指标稳定增长。增加投放量,尤其是在电视和互联网渠道,合理分配资源,选择更精准的投放渠道和时段,提高投放效果。注重多媒体渠道的互补配合,如电视与互联网协同作战,提升品牌曝光度和信息深度传播。

  (1)定量访问覆盖了一线城市北京、深圳和二线城市南京、成都,针对的是30-45岁、男女比例8:2的潜在车主,他们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购买18-30万价格区间的车辆,且家庭月收入在一线元,二线元。

  然而,创意表现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例如车的功能性信息传递较弱,部分广告细节不够醒目,广播广告创意容易被遗忘等。

 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,每一款新车的上市都伴随着厂商的殷切期望与巨大挑战。今天,我们将深入剖析一款车型的上市营销活动,看其如何在市场浪潮中奋勇前行。

  为助力 某新车型成功上市,品牌方从 7 月底开始展开大规模宣传活动,涵盖传统媒体、数字媒体、公关活动等多种渠道。

  持续加强沟通与内容补充: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品牌熟悉度和关注度。购买更多关联关键词,增强与竞品及品牌其他车型的关联度,优化互联网营销方式。丰富线上线下宣传内容,如增加真实车主反馈、专业测评、配置参数等信息,在店内加强促销和产品优势介绍,促进消费者采取行动。

  在品牌形象感知上,该车型成功建立了外观炫酷、野性、运动型高性能 SUV 的定位。

  在购车行为转化方面,仅有部分消费者采取了打电线S 店看车或试驾等行动,整体转化率有待提高。消费者对该车型的关注度(搜索行为)也相对较低,需要进一步激发。

  目的:了解目标群体媒体接触/使用习惯,购车考虑因素及决策过程,以及测试广告的表现等。

  该车型上市一个多月后,品牌认知度达到 50%,相比以往进口该车型时的 12% 有显著提升。然而,与竞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。

  (3)同时,运用媒体监测技术,通过对网站广告加码,区分出控制组合曝光组。选取有大量投放的网站进行全国数据采集。

  目的:测试整体沟通活动效果,包括广告创意表现、投放对品牌的影响、各媒体角色等。

  通过与竞品对比发现,消费者在购买考虑因素中,对驾驶体验、质量安全、舒适性等方面较为看重,而该车型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传达还不够清晰。

  户外广告:户外广告整体认知度为 5%,其中户外大牌和电梯海报的认知度相对较高,机场和健身媒体则在提升品牌形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,是覆盖类媒体的重要互补渠道。

  强化产品功能点沟通与形象建立:从多维度深入沟通产品功能点,借助母品牌资产、具体参数、专用底盘认证等,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操控性、动力、通过性、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感知,强化产品吸引力和性价比。

  该车型整体沟通活动在创意协同方面表现出色,不同创意形式保持一致统一,有效传递了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。

  互联网广告:互联网广告认知度为 9%,投放花费相对较低,导致曝光频次有限,六成消费者仅看到 1 – 3 次广告。但在提升品牌认知度和购买意向方面效果显著,尤其是在门户和视频类网站的投放,对品牌形象提升明显。然而,该车型在互联网关键词搜索关联方面存在不足,与竞品相比缺乏优势。

  而此次营销活动效果评估的核心目标,便是全面深入地了解该车型上市期宣传活动的成效,具体包括:其一,探究是否成功塑造了运动型高性能 SUV 的产品形象;其二,考量目标人群对 该车型的认知度与关注度是否达到预期高度。

  (2)定性研究则通过座谈会形式在北京和成都进行,每城市一组本品潜在用户和一组竞品潜在用户,每组男女比例4:2。

  消费者对其跑车炫酷外形和野性魅力给予较高评价,但对于产品功能点,如操控性、动力、通过性等方面的认知仍需加强。

  各媒体渠道表现电视广告:电视广告认知度为 10%,同样低于数据库均值,且看到 3 次以上广告的消费者比例仅为 28%。主要原因是投放量不足,花费低于竞品。不过,在有限的投放下,其 ROI 表现尚可,部分时段和栏目的选择较为有效。

  公关活动:公关活动中,世界杯营销等新颖形式效果较好,吸引了部分消费者的关注,但部分活动与消费者关联度较低,影响了整体效果。

  品牌认知度虽有提升但仍需加强,关注度和行为转化有待进一步激发;品牌形象已初步建立,但产品功能点的沟通尚显不足;整体沟通活动到达效果低于预期,各媒体渠道表现参差不齐;创意表现有亮点但也存在改进空间。